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孙庆楠:我的瑞士情缘

来源: 时间:2021年09月08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我曾经于2016年至2020年期间在瑞士伯尔尼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从事研究工作,期间参与了伯尔尼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的组织和服务工作,并且担任了两年多的学联主席。说起当初来到瑞士,完全是因为朋友“一句话”的点拨,然而就是他无意中的提醒,让我和瑞士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在瑞士度过了一段难忘而精彩的人生片段。

“你要不要看看瑞士的大学?”

2015年底,我正忙于一边在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做研究,一边找德国的博士职位。有一天,一位好久不见的老朋友Z同学来找我拿东西,本来想着给他东西之后我就抓紧时间把手头上一些任务做完。可是这位老同学一点也不客气,进门就寒暄起来,然后天南地北地侃了起来,从动物世界聊到宇宙星空。我一想也得了,毕竟好久没见,好好聊聊吧。聊着聊着,Z同学问起来我今后的打算,然后他话锋一转,问我:“你要不要看看瑞士的大学?”说实话,我考虑过德国、荷兰和比利时的学校,但是从来没有想过还有来瑞士读博这种可能性。Z同学从学校的科研水平、工资待遇、生活质量等方面给我分析了一通。另外,因为瑞士大部分地区说德语,对我们这些在德国用德语授课和写硕士论文的“留德华”来说也没有语言障碍。最后他说:“既然你我都有毕业之后去瑞士读博的打算,要不你先帮我去考察考察?”

就这样,我开始试着搜索了一下瑞士的博士职位。还真看到了一个比较感兴趣的课题,就是利用机器学习来个体化地计算糖尿病病人所需要的胰岛素的剂量。一方面我满足职位的要求,另一方面觉得这个课题很有意义,于是给负责的教授(也就是后来我的导师)发了申请以及个人简历。很幸运的是,投出申请之后很快就收到了教授的回复,并一路通过了skype面试和现场面试,最终得以在2016年4月来瑞士读博士。

           在瑞士的研究所                  研究所年报中的作者工作照

“学联工作也是科研之余的一种调剂”

博士期间的科研工作自然是充实而且充满压力的,但不是生活的唯一。在伯尔尼安定下来并适应了博士生活的节奏后,我主动给使馆文教科处(当时叫教育处)的老师们发了邮件,想问问有没有学生活动我能参与进来当志愿者帮帮忙什么的。当天,伯尔尼学联主席梁师兄就和我联系上了,恰巧我们在同一个办公楼做科研,工作间隙短暂的见了一面,我算是正式加入学联了。当年8月,我策划组织了一个面向全瑞的“走进伯尔尼——参观博物馆”的活动。首先,我自己就是个博物馆迷,特别喜欢参观博物馆;另外,每年8月份的周末,伯尔尼市的博物馆全部免费开放。所以,这个活动就这么顺理成章的组织起来了,并逐渐发展成了伯尔尼学联的品牌活动,而且每次都会有二三十名博物馆爱好者们从全瑞各地赶来参加活动。带着一群志同道合的新老朋友们一同游览伯尔尼老城和参观博物馆,心里是很开心和有成就感的。

2016年和2018年博物馆参观活动

从此之后,我参与学联生活更加“一发不可收拾”,还积极作为志愿者协助使馆文教科处的文化交流活动。我曾听说有的导师是不希望学生参与科研之外的活动的,因为怕分散精力影响科研。不过我的导师恰恰相反,她特别高兴我能在学生活动中锻炼自己的组织、交流和领导能力,也相信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软技能和人脉都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所以只要不影响项目进度,个别时候就算工作日需要请假参加活动,导师也会欣然同意。对于这份理解和支持,我是发自心底地感激。另一方面,有时候科研遇到了瓶颈,做一些学生工作转换一下思路,同时发现自己其实也没有很“差”,调整一下心态反而可以更好地继续做实验。就像当年一位老师和我说的:“学联工作也是科研之余的一种调剂。”在组织各类学联活动,比如读书会、徒步、聚餐、经验分享会的过程中,也很欣慰地看到中国学生们团结一心,互相帮助。正是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了大家的交流、缓解了在异乡求学的孤独和寂寞。学生宿舍楼里曾经有一位巴拿马小哥跟我抱怨楼管把宿舍顶楼的活动室封掉了,他说这样他更没人说话了。我当时差点和他说:“要不你加入我们学联算了。”

中瑞交流,我们都能出一份力

身在瑞士,我们都是新时代留学生中的一员,我们的言行举止也影响着外国朋友怎么透过我们认识中国、认识中国人、认识中国文化。在一次演讲培训课程中,每位学员要做一个即兴演讲。我以在德国骑车旅行时被当地小朋友问我吃不吃猫肉狗肉的事情为切入点,讲述了外国人从孩童时期即形成的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演讲的效果比预期还要好,结束后大家纷纷友好地提问,希望能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

此外,我是一名击剑运动爱好者,而我们击剑班的教练恰好是个中国迷。我俩一拍即合,决定办一场面向中国学生的击剑体验之夜。各位教练们贴心地为大家准备了全套的击剑装备,还特意准备了适合初学者的热身游戏和击剑知识讲解以及实战课程。一堂体验课下来,大家都大汗淋漓,意犹未尽。2019年底,学联成员还一起体验了向往已久的冰壶运动。毕竟冰雪运动是瑞士的强项,但是提起冰壶,大家可能还停留在“好像在擦地”的原始印象中。在瑞士教练的讲解和帮助下,大家进行了一场友谊赛,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转眼即逝,同学们大呼还没玩够。

    与伯尔尼击剑俱乐部合作的击剑体验活动                    冰壶体验活动

与很多在瑞华人学生学者一样,我也曾作为志愿者参与到了使馆文教科处组织的活动中,为中瑞文化交流贡献了自己的一点点力量。“汉语桥”中文比赛中看到了外国孩子们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热情、中瑞青年趣味运动会中两国学生在拼搏中增进友谊、“瑞士留华校友录《我们记忆中的中国》发布会”上聆听老一辈瑞士人的留学故事和青年留华校友的感悟。不得不提的,当然还有每年中秋节之际,由中国驻瑞士大使馆联合在瑞各华人团体以及瑞士当地组织,在伯尔尼的联邦广场举办的中国文化大型宣传活动。我的很多外国朋友都知道甚至去体验了中国茶、中国小吃、观看了中瑞特色表演,可以说是名声在外。

左:2018年“汉语桥” 中文比赛瑞士赛区比赛 
右:2019年中瑞青年趣味运动友谊赛

左:“2019遇见中国”中秋大型文化宣传活动之舞龙表演 
右:伯尔尼学联志愿者与使馆教育参赞合影留念

左/右: 瑞士留华校友纪念册《我们记忆中的中国》第一/二辑发布会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我们每个人的力量和贡献或许是渺小的,但是相信通过这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汇聚,慢慢就能打通心与心之间的隔阂和误解,促进彼此理解和认识,相通相亲。

后记

当这篇文章发表的时候,我已经回到了国内。可是回想起在瑞士四年多的生活,却又仿佛昨天刚刚发生一般:科研的酸甜苦辣、导师的谆谆教诲、同事的热烈讨论、好友的畅谈言欢、学联的精彩活动、一点一滴都那么生动清晰。同时,我也体会到了祖国和使馆对在外留学生的关心,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借此机会,祝愿在瑞学子们学业顺利,祝愿祖国繁荣昌盛,祝愿中瑞关系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