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吴柯:我在瑞士留学的那些日子

来源: 时间:2021年09月08日 浏览次数: 【字体:

  

2015年7月,我来到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以下简称“ETH”)攻读博士学位,参与的第一个当地华人活动,就是在伯尔尼举办的中瑞建交65周年大型庆祝活动上作志愿者。通过活动,我第一次在平静的瑞士感受到了海外华人的血浓于水和中瑞之间深厚的友谊。转眼间到了中瑞建交70周年,没有想到这5年的在瑞生活给我带来了巨大变化,不仅让我收获了宝贵的人生经历,结识了众多良师益友,更让我与这个国家建立起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我从开始的对瑞士留学有微微抵触,到现在深深地喜欢上这个国家,并在为中瑞交流继续尽着一份绵薄之力。 

01  初到瑞士

第一次听说ETH是我大三在北京大学修读经济学双学位的时候。当时的一位师兄告诉我他即将去ETH读硕士,而我听了不以为然,心里想着这学校完全没有听说过,估计一般。第二次听说则是在大四即将毕业时,我的本科导师将我引荐给了到上海开会的Didier Sornette教授,他就来自ETH,而且是复杂系统和预测科学领域世界级的专家。他与我见面后告诉我,ETH是欧洲的MIT,欢迎我在美国读完硕士后去那里跟他读博士,并在当天就向我发出了读博的邀请信。我因为受到这样一位顶级教授的认可和这份意外的博士offer感到无比欣喜,这样的契机促使我逐步开始了解这所学校。ETH长期在各种主流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世界前10位,培养出了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共21位诺贝尔奖得主,却和瑞士文化一样长期保持着低调。而真正打动我的,是ETH和Didier Sornette教授都非常崇尚的学术自由氛围和将技术充分产业化的宗旨,这最终促使我在哥伦比亚大学完成硕士后来到瑞士求学。 

因为本科和硕士分别在北京和纽约求学的缘故,我对大城市充满了热爱。也正因为此,刚决定赴瑞士时我还有着些许不情愿和不甘心,认为瑞士这样的“山村”式国家或许并不适合我。苏黎世是瑞士最大的城市,但当地华人常常戏称其为“苏村”,我也深以为然。“苏村”以苏黎世火车站为中心,门前著名的班霍夫大街(即火车站大街,“班霍夫”在德语中是火车站的意思)号称是世界上最富有的街道和世界最大的“金市”,各种高档商店、银行和酒店等等鳞次栉比。不长的大街尽头便是美丽的苏黎世湖,平静的湖面上时常有摇曳的小艇和戏水的天鹅,湖岸边则能看到休闲散步的人群。但出了这个热闹的区域,人烟就相对稀少。刚到苏黎世时,我常常在湖边散步,在这个当地为数不多的热闹区域之一享受着瑞士的富饶、悠闲与美丽。一次散步时,我不小心遗失了公交卡,但第二天就在我的信箱里收到了失而复得的它,原来是有人捡到后按照卡面上的地址寄还给了我。那是我第一次被这个国家温暖到,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传闻已久的瑞士的公众责任感。瑞士人一般比较尊重各种各样的规则,也非常重视他们给出的承诺,因此形成了极高的社会信任感和公民责任感,这使得瑞士各行各业的监管环境总体来说都是相对宽松和灵活的。后来在与当地人有了更多的接触后,我常常听到瑞士人以极强的自豪感说:“You have my word, I am a Swiss.(我答应你了,我是一个瑞士人。)”。这带来了极低的社会“交易成本”和较高的行政效率。在我所在的ETH创业风险系,共有30余名研究人员,但却只有一名兼职的行政人员(每天只上半天班),却依然能保证全组的所有行政事务高效有序,这在很多国家可能都是难以想象的。  

ETH有着极为浓厚的学术氛围,并始终秉承着“Freedom and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 entrepreneurial spirit and open-mindedness(自由和个人责任感,企业家精神和开放态度)”这一在瑞士文化中已形成高度一致的价值观念。由于本科时期的我对走学术道路的兴趣并不高,因此也从来没有计划过要读博,直到遇到Didier Sornette教授。第一次拜会,我便提出我可能并不会选择标准的学术道路,如果读博也希望能够做我感兴趣的、与业界应用高度结合的研究课题,并可能在做学术研究之余更多参与其他社会工作。Didier Sornette教授当场表示非常欢迎我这样的学生,并且鼓励我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研究和事情,无论是否在他的研究范畴之内,也无论是否与读博相关。在后来的博士生涯中,我的确与很多ETH的学生一样,拥有很大的自由度,不仅几乎完全自主选择了最终博士论文中的大多数课题,且在读博期间参与了许多课外实践工作。  

当然,自由从来都不是没有边界和代价的。在瑞士文化中,相对高的自由度的建立基础,是每个人高度的责任感。作为博士生,如果自己的选择导致学业荒废或是研究成果达不到要求标准,就必须承担无法毕业的后果。在我导师录取的博士生中,大约有15-20%最终没有能够拿到博士学位。这个自由和对自己负责的价值观在瑞士是从小就开始培养的。瑞士人要入读哪所大学,只要符合一些基础条件即可,不需要通过录取选拔机制,然而学生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在ETH每年录取的本科生中,大约有一半的学生最终都无法毕业。  

02 意料之外的瑞士经历  

读博期间,除学术研究工作外,我还担任了苏黎世中国学联的执行主席,积极参与了大量的当地华人活动,并在联合创建的非盈利组织瑞中创新中心担任秘书长。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团队组织了上百场当地华人活动,接待了数十个国内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和高等院校的访问团组,我也因此结识了许多领导与前辈,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眼界与人脉。

在瑞士这5年,我有幸见证了中瑞关系进一步发展的诸多重要瞬间,特别是2016年中瑞两国建立创新战略伙伴关系和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对瑞士进行国事访问。最令我难忘的是我有幸作为留学人员代表与当地华人华侨代表一起受到习近平主席的接见。在习近平主席访瑞期间,我们留学人员与当地华人华侨不惧风雪和寒冷,自发地在车队途径的道路两旁列队,激动地挥舞着五星红旗,举着欢迎横幅,抒发着炎黄子孙的自豪与骄傲。我也多次听到瑞士人对我们国家和人民表示的尊敬与赞誉之词,这让我更强烈地感受到祖国繁荣富强所带来的民族自豪感。

让我们备感温暖的当然还有驻瑞士使领馆对留瑞学子的关怀和支持。逢年过节在使领馆的聚会活动让我们有机会品味家乡的味道,慰藉乡愁,表达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与祝福,印象最为深刻。

作为永久中立国,瑞士拥有独特的国际地位,坐拥数百家国际组织总部,每年召开上百场诸如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知名国际会议。同时,瑞士已连续10年在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上位列榜首,拥有大量的创新技术与高科技企业,中国正在不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得中瑞两国在创新这一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我所在的ETH便是瑞士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其孵化出的创业企业5年存活率高达93%。因此,瑞士与中国的关系近年来越走越近,双边交流互访也越来越多,为我们在瑞留学人员带来了很多机遇。目前,我们团队已经帮助10余家瑞士高科技创新创业企业落地到国内深圳、杭州、宁波等多个地市。自2018年起,我每年都参加达沃斯经济论坛,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面孔在这一国际舞台上绽放光芒。这些宝贵的经历是我在来瑞士前完全没有设想过的,也对我现在的事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03 我与两位老师  

2018年5月,在我的导师Didier Sornette教授的大力支持下,我在读博的前两年便完成了博士期间的大部分研究工作,并最终在入学两年零十个月的时候顺利通过了博士答辩并获得学位。因博士期间的出色表现,我也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颁发的2018年度“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

我的导师Didier Sornette教授在学术上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他的研究横跨金融经济、自然灾害、能源系统、社会动态、公共健康等多个领域,以跨学科的思维和方法专注于解决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曾多次预测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市场泡沫的破裂。因此,我的研究视野也从传统的金融工程问题开始走向更为宽泛的复杂科学问题,广泛涉猎其他学科。Didier Sornette教授在生活和事业上永不满足的热情、好奇心、开放性、乐观和冒险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勇于走出舒适区,尝试了很多充满挑战性但极具乐趣的事情。博士答辩后,Didier Sornette教授送给我的毕业礼物便是邀请我参加他在夏季的定期运动:water ski(滑水),让我这个“运动小白”体会到了这种高强度运动的“痛”与“快乐”。

在瑞士期间我还有幸结识了自己的另一位重要老师,北京大学教授、新瑞学院院长、“中瑞关系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何志毅教授。何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的管理学,对中外文化有着很深的理解,开创了以人文底蕴为基础的“五行七彩”创业创新教育培养体系。在与何教授逐渐熟识后,我发现他与Didier Sornette教授虽然有着完全不同的教育和文化背景,在很多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无论是在人文还是理工学科方面都有着极其渊博的知识,都喜欢有挑战性的事物并充满冒险精神,都保持着高度的自律性,长期坚持每天运动。后来在我的介绍下,他们俩果然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每次见面谈论的话题从物理金融到诗词歌赋,从中外文化到历史人物,让我受益匪浅,果然是“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我也邀请何教授加入我的博士答辩委员会,作为我的博士论文推荐人之一。我对何教授的教育情怀也一直钦佩有加,也因此参与了许多何教授在瑞士的教育合作项目的工作。  

04 新的征程  

2019年,在领导和友人的关心支持下,Didier Sornette教授和我共同促成了ETH与南方科技大学共建风险分析预测与管控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项目。这是目前为止ETH与中国大陆高校合作的首个校级共建项目,由Didier Sornette教授和中科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系主任陈晓非担任联席院长。我也因此来到了南方科技大学协助负责该项目的运营工作。研究院致力于搭建一个革命性的动态风险管理平台,以交叉学科和数据驱动的方法为基础,开发应对不同自然和社会系统中极端风险的实时动态监控、模拟仿真、趋势分析和预警预测工具。同时,在中瑞创新战略伙伴关系的大背景下,研究院也作为ETH在中国的基地,进一步探索在研究和技术转化上与中国的合作,计划在深圳打造一个产学研一体的中瑞创新合作的平台,进一步促进两国在创新领域的合作。

Didier Sornette教授对中国一直以来都充满感情,也很关注中国的发展,并一直认为世界未来发展的关键很大程度上会取决于中国的发展,因此他非常希望自己的研究工作能在中国得到进一步扩展,以帮助中国、帮助世界。他常说:“If China succeeds, the world succeeds; if China fails, the world fails.(如果中国成功,世界便将成功;如果中国失败,世界亦将失败。)”这份情怀深深地感动着我,也让我坚信我们所做的研究和工作是很有意义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会成功,中瑞合作的前景也一定会更加广阔。

在瑞士学习工作的几年时光很快过去,我也从一开始的些许不适应到现在对瑞士文化、“山村”生活和美食非常欣赏与享受。在瑞士即便工作再忙,看一眼窗外美轮美奂的湖光山色,心里总能平静下来。而在这平静的背后,是永远保持好奇、永远充满冒险精神的企业家精神。希望20年后,我依然能葆有这份纯粹。